原始社会耳饰

 二维码

 佩戴耳饰之俗在中国起源于何时,史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。但至少在新石器时代,先民们就已经知道以耳饰来美化自己了(或者说护佑自己),但不分男女。

出土的耳部穿孔人俑是史前人佩戴耳饰的一个直接证据,如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中年男性玉人,除了有层层的手镯之外,他的两耳都有穿孔。甘肃天水蔡家坪出土的一个陶塑女头像,蒙古人种的特征十分显著,似正在张口歌唱,她的双耳耳垂部位也有穿孔。据考古工作者研究,这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,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。同一时期的还有甘肃礼县高寺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人头,甘肃秦安寺嘴村出土的人头造型器口陶瓶遗址出土的陶人头,甘肃秦安寺嘴村出土的人头造型器口陶瓶等,他们的耳垂上都穿有耳孔,这些耳上的小孔显然是穿挂耳饰用的,这样子的例子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物形象中并不少见。

中国原始社会的耳饰实物出土于新石器时代。由于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成熟的冶金工艺,因此,此时出土的耳饰大多是玉石质,也有少量的陶、煤精、牙骨等质地。造型主要以玦为主,少量的耳珰和耳坠为辅。其佩戴方式主要有夹戴(如耳玦),直接塞入耳部穿孔(如玦、耳珰),或穿绳系挂于耳部(如玦、耳坠)等。耳环是冶金工艺诞生之后的产物,在甘肃广河县的内齐家坪,即齐家文化的命名地,也就是中国社会步入金石并用时代之际!才出土了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金耳环和铜耳环。

当然,以上所述只是针对迄今可见的出土文物而言,在整个原始社会,必然还有一种热衷于以植物花卉或者动物皮毛为妆饰的传统,这在当代原始部落中也是屡见不鲜的。在出土的玉玦中,就有一些是明显断裂后,又人为穿孔系连的,说明这些玉玦对原始人的珍贵程度,即使不小心损坏了,也不舍得丢弃,而是尽可能地加以修复。毕竟玉石比较珍贵,且较难加工,在那样一个茹毛饮血的年代,不可能是人人都能享有的。而植物的花卉、种子、叶子和兽毛兽骨则相对容易得到,因此以它们为材质制作各种首饰,包括耳饰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。但是,由于动植物材质的妆饰品非常容易损坏,不像玉石那样可以长久保存,在距今几千年的历史遗存中难觅踪迹,因此,不作为我们阐述的重点。可是,我们实在不应忘记人类生活中永久的对鲜活的动植物的依恋。


QQ:2390173371        公众号:eruizb
联系电话:0755-25163273   400-8520945